發布會文字實錄如下: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于會文先生,副部長郭芳女士,副部長李高先生。
下面,我們首先請黃潤秋先生作介紹。首先我代表生態環境部對各位長期以來給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再次和大家見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023年7月,黨中央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會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美麗中國建設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加快建立。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們堅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高標準、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具體可以用“五個新”來概括:
一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效。我們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以更高標準打好幾場標志性戰役。在藍天保衛戰方面,我們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我們聚焦重點區域開展攻堅行動,202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在碧水保衛戰方面,我們全面開展排污口的“查、測、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萬余個、入海排污口6.3萬余個,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到90%和93.3%;全國3000多條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也超過90%。在凈土保衛戰方面,我們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基本完成132個重點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溯源,累計完成10萬余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以上。在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我們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開展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整治,組織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我們著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1.2億千瓦的煤電機組和9.5億噸的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我們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穩定運行,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我們還啟動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明顯提升。
三是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實現了新進展。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了30%。我們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查處4545個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點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實施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90%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都得到有效保護。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十四五”以來組織開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累計受理轉辦群眾舉報14.4萬多件,公開曝光典型案例177個,移交責任追究問題線索209個;中辦、國辦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試行)》,進一步壓實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們基本建立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386萬余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的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有效運行國家生態安全、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
五是全球環境治理彰顯新擔當。我們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并付諸實施,繼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我們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達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啟動并運行“昆明基金”,有效提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我們還深入推進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作出中國貢獻。
我想告訴各位記者朋友的是,經過不懈努力,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長江、黃河全線干流水質連續多年保持Ⅱ類;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均得到妥善處置。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
今年以來,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延續了持續向好態勢,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1-8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達到4.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也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十四五”生態環境改善目標,還要力爭高質量收官,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好堅實基礎。
記者:我有一個問題,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在于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想問一下,我們在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什么安排?謝謝。
黃潤秋: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志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要求我們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們圍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涉及標準規范、精準監管、環評改革、市場機制、綠色金融等方方面面。我們積極培育和壯大綠色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首先,我們加強準入管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落實分區管控制度,嚴把“兩高”(高排放、高污染)項目準入關,將環評審批權限上收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實施臺賬式管理。“十四五”期間,全國“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數量持續下降;風電、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環評數量不斷增加,2025年上半年兩項同比分別增長44.4%和31.3%。另外,據我們初步統計,“十四五”以來共審批電子信息制造類的高技術產業項目環評文件1.46萬個,涉及總投資6.28萬億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
第二,強化標準引領,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我們健全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完成了32項排放標準的制修訂,以環境標準提升引領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生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更新,提升環境治理水平。“十四五”以來,共有1.98億噸焦化產能、1.1億噸水泥熟料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臺燃煤鍋爐實施有組織排放改造,傳統產業展現了新面貌、煥發了新活力。
第三,我們加快科技創新,激發綠色發展的新動能。建成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匯聚了5000多項優秀科技成果,助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比如,在河北唐山,鋼鐵企業通過使用高爐煤氣凈化、焦爐煤氣深度脫硫等技術,徹底擺脫了過去煙塵蔽日的景象,面貌煥然一新。這些年,我們通過推動清潔能源替代、短流程電爐煉鋼等新技術,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再比如,過去印染一件普通的短袖上衣至少需要25公斤的水,但是山東青島的服裝企業使用超臨界的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每年可以節水10萬噸,同時避免了大量污水排放。
第四,我們發展綠色金融,助推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項目開發新模式創新,“十四五”以來,有100多個項目獲得金融機構支持,已獲得授信金額2164億元、發放貸款764億元。2024年,我們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項目推介機制,首批項目簽訂的貸款合同已達到143個億。
另外,我們還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實踐模式和路徑創新。比如這些年,我們以城市的河流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通過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建立濱河綠化帶和城市公園等,極大提升了城市品質,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像北京朝陽區的亮馬河,過去水質是劣Ⅴ類,經過綜合治理,已經成為風景優美的“城市會客廳”,每年吸引游客超千萬人次,成為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
下一步,我們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推動政策體系落地見效,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謝謝大家!
記者:今年是“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謝謝。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李高:謝謝您的提問。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事關人類未來和各國發展。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頻發廣發,帶來日益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生態破壞,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推動構建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體系。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和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我們還積極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發布甲烷和工業氧化亞氮控排方案,將氫氟碳化物納入配額管理,將煤礦瓦斯排放的限值從30%加嚴到8%,強化對甲烷的排放控制。
二是積極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我們建成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今年新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實現了對全國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我們還啟動了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推動出臺《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先后制定30余項制度規范,初步形成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了7.14億噸,累計成交額達到了489.61億元。與此同時,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的規范性、準確性、及時性大幅提升。全國碳市場實現了穩起步、穩運行,已經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力舉措,成為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三是牽頭構建產品碳足跡的管理體系。我們指導發布了100多項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上線了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填補了國內數據空白。定期發布全國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際涉碳貿易壁壘,推動碳足跡規則標準實現國際的銜接互認。聯合國環境署生命周期倡議負責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沒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快速地推動碳足跡工作。
四是深入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我們聯合多個部門印發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我國中長期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任務。深化39個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推動提升重點區域氣候韌性,加強青藏高原等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風險評估。發布早期預警促進適應行動方案,打造氣候適應伙伴關系。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健全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轉載自“數字水泥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內容只做參考交流學習之用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告知!